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濟公禪師度世妙法經

香讚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列聖現金身。歸命香雲蓋說法大天尊。
濟佛大聖濟公禪師度世天尊。三稱


淨心神咒

太上台星。應變無停。驅邪縛魅。保命護身。智慧明淨。心神安寧。三魂永久。魄無喪傾。
急急如律令。


淨身神咒

靈寶天尊。安慰身形。弟子魂魄。五藏玄冥。青龍白虎。隊仗紛紜。朱雀玄武。侍衛我真。
急急如律令。


安土地神咒

元始安鎮。普告萬靈。嶽瀆真官。土地祇神。左社右稷。不得妄驚。回向正道。內外澄清。
各安方位。備守家庭。太上有命。搜捕邪精。護法神王。保衛誦經。皈依大道。元亨利貞。
急急如律令。


淨天地咒

天地自然。穢氣分散。洞中玄虛。晃朗太元。八方威神。使我自然。靈寶符命。普告九天。
乾羅怛那。洞罡太玄。斬妖縛邪。殺鬼萬千。中山神咒。元始玉文。持誦一遍。卻鬼延年。
按行五嶽。八海知聞。魔王束首。侍衛我軒。凶穢消散。道氣常存。急急如律令。


金光神咒

天地玄宗。萬氣本根。廣修億劫。證吾神通。三界內外。惟道獨尊。體有金光。覆映吾身。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包羅天地。養育群生。受持萬遍。身有光明。三界侍衛。五帝司迎。
萬神朝禮。役使雷霆。鬼妖喪膽。精怪亡形。內有霹靂。雷神隱名。洞慧交徹。五氣騰騰。
金光速現。覆護真人。急急如玉皇大帝律令敕。


祝香神咒

道由心學。心假香傳。香爇玉爐。心存帝前。真靈下盼。仙珮臨軒。令臣關告。逕達九天。所祈所願。咸賜如言。



開經讚

真經妙理。度世眾群倫。開覺蒼生。度世指迷津。談道講玄。以匡正人心。四季長春。家門福祿臻。濟佛濟公禪師度世大天尊。
濟佛大聖濟公禪師度世天尊。三稱


開經偈


十方諸佛聖。吾今悉歸依。誦經虔頂禮。懺悔施慈悲。所有諸惡業。行善解消除。四時無災劫。八節福祿隨。
恭請濟公禪師寶誥。志心歸命禮。三稱

功高東土。果證西天。靈由羅漢而進菩提。修空五蘊。斷盡六根。僧中稱聖。玄功絕倫。道自先天。而傳後世。棄李門之富貴。衛宋室之江山。道伏天魔外道。禪參玉版金剛。百衲袈裟。清風滿袖。雙拖草履。道氣盈身。抱慈悲而濟因。行方便而扶危。靈隱寺中留聖跡。天台山上話禪機。法輪常轉。廣佈慈雲。大悲大願。大聖大慈。歸命濟佛大聖。東林普度禪師。普濟度世天尊。
濟佛曰。天地未開。名曰混沌。混沌者。無極也。在天無日月風雲。在地無水火山嶽。陰陽未分。清濁未判。天地之體。合而為一。子會開天。丑會闢地。尚未有人。三才缺一。迨至寅會。始乎生人。居於中土。列為三才。混元一氣。大道氤氳。無極一動。太極變焉。天開地闢。乾坤定矣。道氣盤旋。產生萬物。氣清為天。氣濁為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形者山嶽草木之屬。象者日月星辰之類。無為大道。太玄正氣。變化四時。配合五行。化育乾坤萬物。旋轉日月陰陽。生人生物。由此而傳。至今甲子六萬餘年。先天無為大道。旋轉陰陽之間。本乎無極。而生太極。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包羅天地。養育群生。皆是太虛之氣。並無形象可見。玄機妙奧。隱顯莫測。充滿天地之間。彌綸六合之內。萬物皆有形象。故有變化壞滅。大道皆無形象。故無變化壞滅也。人為萬物之靈。須知學道。心為一身之主。更要參玄。三才之品。人為貴。勸學玄機。可成仙佛。萬物之生。道為寶。修鍊性命。而證聖真。道為人之本性。為性命之根源。性善則道正。性邪則道偏。天性本善而非惡。是故邪念不除。性命難靜。人身重濁而輕清。濁乃清之源。激濁可以揚清。清者靜心寡慾。濁者貪瞋癡愛。是故雜念若生。清濁難分。便擾其神。致害於其性也。心多煩惱。妄念叢生。致亂其志。其志已亂。便受其傷。是故修道之人。必須安靜慮得。定而能靜。靜而能安。安而能慮。慮而能得。此乃修道至善之理也。虛而能實。實而能隱。隱而能微。微而能顯。此乃參禪神妙之道也。人身者。乃假身。色身者乃真身。藉元陽鍊真陽。藉元氣鍊真氣。動則度人。講因果而開覺路。靜則修己。參般若而入菩提也。志心歸命禮


歸命昊天金闕玉皇大天尊
歸命無極東華木工大天尊
歸命無極瑤池金母大天尊
歸命無上虛空地母大天尊
歸命南極長生大帝大天尊
歸命北極玄天上帝大天尊
歸命驪山老母玄妙大天尊
歸命孚佑帝君妙道大天尊
歸命關聖帝君翊漢大天尊
歸命文昌帝君梓潼大天尊
歸命九天司命護宅大天尊
歸命泰玄上相張府大天尊
歸命精忠武穆岳帝大天尊
歸命太陽太陰照世大天尊


人稟天之性。而賦天之命。形受父母所生。氣得天地所養。性原清淨。不染塵埃。命蒂堅固。無雜塵緣。落在後天。情迷物誘。逐失先天靈性。遠離本來面目。欲求還原返本。必需性命雙修。性命之道。玄妙無窮。知內外兼修。以臻功用。修命者。鍛鍊三寶。以復其命。精不洩漏。氣不虧耗。神不損散。保持不壞。自能水火相濟。陰陽和順。歲月日久。大丹必成。修性者。培養先天靈性。認明本來面目。視聽言動。必求守禮。喜怒衰樂。必求中節。恭讓友悌。必求盡道。衣食住行。必求適宜。未來不思。既往不憶。身無慾而靈自定。靈若定而性自醇。能了性。自當了命。未了性。何從了命乎。然修道之人。不可執於命。或執於性。而缺其一。致以修命不兼修性。未得窮理盡性。難得開花結果。故修道參禪之人。必須性命雙修也。先天祖氣。修道者不可不養也。性由此祖氣以為主。命依此祖氣而不壞。元精無虧。性命長久。真氣不洩。丹藥自生。性者理也。氣者命也。在天為理。賦之於人為性。故名曰天性。在天為氣。受之於人為命。故名曰天命。命者性之所從出。性者命之所由生。性在人。而命在天。性屬陽。而命屬陰。性不離命。而命不離性。理不離氣。而氣不離理。故性命不離天人。天人不離理氣也。性之於人。或優或劣。命之於人。或長或短。養性克服先天之命。必需消除邪念。修命保全後天之性。當知靜培玄功。天地間有形則有氣。有氣則有理。理之所在。性則具焉。性之所在。道則行焉。欲養性命之道。必知理氣之源。性命雙修之學。務鍊制心之理。失心不足以養性。無心更不足談命。存心以養性。盡性以達天。乃修道立誠之功也。歸命禮


歸命無極五華五老大天尊
歸命先天聖主元始大天尊
歸命無量度人靈寶大天尊
歸命太上老君道德大天尊
歸命軒轅黃帝始祖大天尊
歸命三元三品三官大天尊
歸命中天紫微大帝大天尊
歸命太乙尋聲救苦大天尊
歸命神農五穀先帝大天尊
歸命伏羲八卦老祖大天尊
歸命九天豁落靈官大天尊
歸命城隍明嚴護世大天尊
歸命福德正神明王大天尊


無為大道。修鍊全真。不以富貴功名亂其心。當以忠孝仁義修其身。私慾牽纏。難免爭名奪利。塵根清靜。方可修己度人。因時因地因利。而普度眾生。寡慾寡言寡色。而修持假體。不執於古。不迷於新。行乎中正之道。不著於空。不述於有。行乎精一之箴。修其心。而心止於虛空之間。養真氣。而氣臻於性命之際。無我相。一塵不染。不知已而止於為己也。無人相。六根清淨。不知人之為人也。禪入虛無。四相皆空。道參無極。七情盡除。洞徹陰陽之理。旋轉造化之機。佛之心經。涅槃之精髓也。儒之易經。修道之玄機也。歸依佛。不可不知真空妙有。歸依道。不可不明清靜虛無。三心了。四相絕。性如虛空。修道之工夫也。六根靜。七情除。心如明鏡。了道之根本也。內果之得。在乎於動鍊。外功之修。在乎於勇為。天之道。根於誠之極也。人之道。篤以德之源也。心存善願。可以希聖希賢。性發靈光。可以成佛成仙。修身積德。鍊道參禪。金剛不壞。歷劫長存。男子之身。十六陽足。謂之純陽。女子之軀。十四陰足。謂之純陰。修有形之身。鍊無形之性。藉假吾之體。修真吾之心。此時能曉修鍊。成道最易最速。若不自覺。日離於道。陽自混陰。陰自混陽。不能純矣。年久日深。陰氣愈盛。則陽愈滅。雖欲修鍊。恐難如願。故欲修大道者。應在年輕力壯。陽盛之時。以免多費工夫。能行佛法。自無四生六道之輪迴。得鍊禪功。自得五蘊六根之清淨。參乾坤之正氣。心正氣和。奪日月之精英。性自清淨。坐臥皆禪。如入虛空。行住儘道。若登淨土。歷來無始諸惡業。心止業亦止。過去所犯眾罪愆。性空而愆亦空。放下屠刀。與佛同居。修命而不修性。難得超生死。了緣不了情。何能脫劫數。皆因行善者少。作惡者多。世上禍災。多因失倫之故。敗俗之因。心若明鏡之光。性似浮雲之淡。人心靜而道心生。本性空而靈性足。欲求風調雨順。百姓應無惡業。欲得國泰民安。眾生應存善功。則吉星高照。家門榮慶。獲福無窮也。 志心朝禮


歸命皇天聖主玉皇大天尊
歸命大成至聖孔子大天尊
歸命八仙老祖消劫大天尊
歸命托搭天王李靖大天尊
歸命天上聖母天后大天尊
歸命三奶夫人靖姑大天尊
歸命南斗六司星君大天尊
歸命北斗七元星君大天尊
歸命保生大帝真人大天尊
歸命法主聖君靈威大天尊
歸命開漳聖王救世大天尊
歸命廣澤尊王護世大天尊
歸命中壇元帥威力大天尊


天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也。人有五德。仁義禮智信也。修五德以合五行。運五行以符五德。東方甲乙木。仁之德也。南方丙丁火。禮之德也。中央戊己土。信之德也。西方庚辛金。義之德也。北方壬癸水。智之德也。陰陽靜動。勤悟修持。靜者可以養性。動者可以鍊命。陽靜。清之源。陰動。濁之本。安爐立鼎。不離五德。採藥鍊丹。不離五行。塵根能靜則心安。心安則無妄想。情緣能除則性明。性明則無幻夢。自然陰陽調和。水火相濟。心者有形之物。萬物皆空。性者無形之體。諸根清靜。鍊道貴在修心。心若動則性浮。不能至靜。鍊丹貴在養性。性若動則心亂。不能至虛。立言立功立德。心如明鏡。鍊精。鍊氣。鍊神。性似浮雲。丹道成。可以返本還原。禪功就。可以證聖超凡。自然身體有病者。可以無藥回春。無疾者。益見精神煥發。參鍊悠久。血氣調和。寒暑不怕。百病不侵也。修道者。超生脫死。證聖成真之道也。首重五常八德。次要修身樂善。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戒殺放生。施恩培德。清心寡慾。涵養性情。修心者。貪瞋癡愛宜空。養性者。酒色財氣宜絕。以仁為心。休貪情慾而縱惡。以慈為性。莫損道德而招愆。自古至今。何以修道者多。成道者少。其蔽者有三也。生於塵世。貪戀富貴。酒色財氣蒙蔽。名利恩愛牽纏。貪圖虛榮。不肯樂善。此其一也。心存奇異迷惑旁門。或採陰助陽。或運氣補精。不尊師。不重道。靈根早昧。未知改過。此其二也。或前生冤孽未盡。或今生道德有虧。只知參禪。未曉懺悔。孝悌忠信不守。禮義廉恥全無。此其三也。人世於世。不知學道者惑也。心染於塵。不曉打掃者迷也。深願下蒼生。際此龍華勝會。外功宜建。內果同修。以期修成道體。同登彼岸。切莫心迷。自誤歸程矣。


懺罪真言

向來誦經。念念存誠。千真拱聽。萬聖通靈。應元合氣。普化分形。九天有命。三界遵行。消災懺罪。祈福延生。功圓行滿。大道證盟。


完經讚

度世真經利濟人天。禪師佛法妙無邊。到處度有綠。俯鑒微虔鍚福。並消愆。
歸命濟公禪師度世大天尊。眾生迪吉保安寧。


回向偈

禪師惻隱傳經篇。經文圓滿叩神仙。災消祥集福延壽。邪魔消除瑞氣盈。禮謝濟公禪師尊。懺悔圓滿福無邊。風調雨順民安樂。眾等


三歸依

歸依道寶。當願眾生。常侍天尊。永脫輪迴。歸依經寶。當願眾生。生生世世。得聞正法。歸依師寶。當願眾生。學最上乘。不落邪見。稽首聖眾


濟公禪師度世妙法經 終

2010年6月17日 星期四

濟公師父生平介紹

家族來歷


        濟公李家先祖原籍潞州上黨(今山西長治)一帶。其高祖爲隴西元靖王李崇矩。北宋末年,宋室南遷,李遵勖的第四代裔孫也在南遷之列,移居天台,居處爲“永寧村”。宋初以來,李府一門高官叠出,不乏以文采超衆,武藝不凡而位列朝臣。據《宋史》載:李崇矩,曆官樞密使、左千牛衛上將軍;李繼昌,官至左神武軍大將軍、正任刺史;李遵勖,宋太宗駙馬,娶真宗妹萬壽長公主,授左龍武將軍、鎮國軍節度使;李端懿,任甯遠軍節度使;李端願,太子太保;李端愨,安德軍留後;李評,成州團練史;李涓,知鄂州崇陽縣……。李氏家族素有積善崇佛家風,並融彙儒、道、釋三教爲家學淵源。李崇矩、李遵勖、李端願,均是禪宗臨濟派居士。李遵勖還撰有禪宗名著《天聖廣燈錄》三十卷,由仁宗禦書“天聖”二字並親自作序。濟公出生於天台永甯村李府,少時成長在赭溪畔,讀書於赤城山,弱冠之年,皈依佛門。李氏家族走出一位世人皆知的濟公“活佛”,並不是偶然的,是佛宗道源底蘊深厚的天台山文化、李府集儒、道、釋於一體的家族文化和天台山淳樸剛健的民情民風融彙一起,才孕育了濟公“活佛”,産生了不朽的濟公文化。濟公首先是人,是生而知之者,是濟公的大知大覺和充滿神奇浪漫色彩的事迹使其逐漸被人們神化爲“活佛”。走進濟公故居,除了欣賞故居建築風貌,瞭解濟公身世淵源所在,更重要的是要領會濟公捨棄百萬家財而不顧,毅然出家,尋求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走上一條救民濟世之路的精神實質,領悟他那種“無我”、“看破一切”的境界,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多做服務於社會,造福於人類的事,少受名利枷鎖的羈絆,得到真自在、真自由,減少患得患失的煩惱。



李崇矩(924-988):曆官櫃密使、右千牛衛上將軍;

李繼昌(948-1019):李崇矩子,官至左神武軍大將軍、正任刺史;

李遵勖(988-1038):李崇矩孫,宋真宗駙馬,左龍武將軍、鎮國軍節度使;

李端懿(1023-1060):李遵勖長子,甯遠軍節度使(子五:李詵、李 、李詢、李諄、李 );

李端願(?-1091):李遵勖次子,太子太保;子李評

李端愨(?-1092):李遵勖三子,安德軍留後;

李 評:李端願子,成州團練使(年五十二卒);

李 涓(1074-1126):李遵勖曾孫,知鄂州崇陽縣

李茂春:濟公之父,春坊善贊



        濟公自稱“幼生宦室”。濟公的師侄居簡《湖隱方圓叟舍利塔銘》說他是“天台臨海都尉李文和遠孫”。李遵勖(988—1038),初名勖,因娶宋真宗趙恒妹萬壽公主,而加“遵”字爲“遵勖”,字公武,逝世後謚號和文,爲李崇矩孫,濟公高祖。其世系為:李崇炬——李繼昌——李遵勖——李端懿、李端願、李端愨——李評——李涓——李茂春——李修元(修緣)生於西元1148年農曆十二月初八日辰時。該家族有三個特點:一是世代仕宦,且爲將門;二是爲官清正,政績卓著,名列《宋史》;三是曆世積善信佛,家族中不少人是禪宗的著名居士。隨著宋室南遷,李氏子孫流寓其高祖李遵勖封(食)邑浙東天台,隱居於赤城山南麓、天台城北的永寧村。濟公之父李茂春,目擊朝廷腐敗,棄官隱居經商、念佛,為人淳樸厚重,樂善好施。

  永寧村在古城北門外,濟公家就住在赭溪畔。濟公李氏家族人丁不很旺盛,但因曆世仕宦,家境富裕,也稱得上是天台的望族了。赭溪西岸的一大片田地(現都已建成一片民居了),就屬於這個家族所有,至今人們還稱作“李家垟”。發源於北山的赭溪是孩童時濟公看水碓舂米、捕魚游泳玩耍的好去處。石墻頭邊上有“隴西園”,古時這裏是濟公李氏的私家莊園。抗戰時在此處還設立過“忠烈祠”。

  濟公李府祖居隨著歲月沖刷,滄桑變遷,最後湮沒淪圮。歷代故鄉民衆敬仰濟公,感戴其德澤,屢於遺址修建濟公佛院、濟公亭、石墻橋等紀念之所,冀望重光“活佛”聖迹,顯彰濟公聖德,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今逢盛世,物阜民殷。天台縣人民政府爲挖掘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弘揚濟公文化,讓濟公精神千秋永傳,決定在石墻頭複建濟公故居,讓雲遊四方的濟公在故鄉有一個真正的“老家”。修復後的濟公故居,向世人展現了充滿南宋時代氣息、蘊含浙東地方建築風格和仕宦人家宅第格局的一軸畫卷。濟公故居占地16畝,建築面積6310平方米,景區由永寧村口雙牌樓與觀霞閣、濟公李氏祖居和隴西園三大部分組成,宅第街坊與樓台亭閣水榭園林薈萃一體,內聚佛國之靈氣,外擷仙山之精華。中國話劇院著名演員“活濟公”遊本昌先生在專程回天台“老家”探望故居時說:“濟公故居修復得好!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可以讓民衆看看當年濟公是怎樣毅然捨棄如此富麗堂皇的百萬家財,走上了一條雲遊四海、扶危濟困、彰善罰惡、救民於水火的濟世之路,從中體會濟公從人到神、從李修元成爲濟公‘活佛’的變化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