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7日 星期四

濟公師父生平介紹

家族來歷


        濟公李家先祖原籍潞州上黨(今山西長治)一帶。其高祖爲隴西元靖王李崇矩。北宋末年,宋室南遷,李遵勖的第四代裔孫也在南遷之列,移居天台,居處爲“永寧村”。宋初以來,李府一門高官叠出,不乏以文采超衆,武藝不凡而位列朝臣。據《宋史》載:李崇矩,曆官樞密使、左千牛衛上將軍;李繼昌,官至左神武軍大將軍、正任刺史;李遵勖,宋太宗駙馬,娶真宗妹萬壽長公主,授左龍武將軍、鎮國軍節度使;李端懿,任甯遠軍節度使;李端願,太子太保;李端愨,安德軍留後;李評,成州團練史;李涓,知鄂州崇陽縣……。李氏家族素有積善崇佛家風,並融彙儒、道、釋三教爲家學淵源。李崇矩、李遵勖、李端願,均是禪宗臨濟派居士。李遵勖還撰有禪宗名著《天聖廣燈錄》三十卷,由仁宗禦書“天聖”二字並親自作序。濟公出生於天台永甯村李府,少時成長在赭溪畔,讀書於赤城山,弱冠之年,皈依佛門。李氏家族走出一位世人皆知的濟公“活佛”,並不是偶然的,是佛宗道源底蘊深厚的天台山文化、李府集儒、道、釋於一體的家族文化和天台山淳樸剛健的民情民風融彙一起,才孕育了濟公“活佛”,産生了不朽的濟公文化。濟公首先是人,是生而知之者,是濟公的大知大覺和充滿神奇浪漫色彩的事迹使其逐漸被人們神化爲“活佛”。走進濟公故居,除了欣賞故居建築風貌,瞭解濟公身世淵源所在,更重要的是要領會濟公捨棄百萬家財而不顧,毅然出家,尋求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走上一條救民濟世之路的精神實質,領悟他那種“無我”、“看破一切”的境界,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多做服務於社會,造福於人類的事,少受名利枷鎖的羈絆,得到真自在、真自由,減少患得患失的煩惱。



李崇矩(924-988):曆官櫃密使、右千牛衛上將軍;

李繼昌(948-1019):李崇矩子,官至左神武軍大將軍、正任刺史;

李遵勖(988-1038):李崇矩孫,宋真宗駙馬,左龍武將軍、鎮國軍節度使;

李端懿(1023-1060):李遵勖長子,甯遠軍節度使(子五:李詵、李 、李詢、李諄、李 );

李端願(?-1091):李遵勖次子,太子太保;子李評

李端愨(?-1092):李遵勖三子,安德軍留後;

李 評:李端願子,成州團練使(年五十二卒);

李 涓(1074-1126):李遵勖曾孫,知鄂州崇陽縣

李茂春:濟公之父,春坊善贊



        濟公自稱“幼生宦室”。濟公的師侄居簡《湖隱方圓叟舍利塔銘》說他是“天台臨海都尉李文和遠孫”。李遵勖(988—1038),初名勖,因娶宋真宗趙恒妹萬壽公主,而加“遵”字爲“遵勖”,字公武,逝世後謚號和文,爲李崇矩孫,濟公高祖。其世系為:李崇炬——李繼昌——李遵勖——李端懿、李端願、李端愨——李評——李涓——李茂春——李修元(修緣)生於西元1148年農曆十二月初八日辰時。該家族有三個特點:一是世代仕宦,且爲將門;二是爲官清正,政績卓著,名列《宋史》;三是曆世積善信佛,家族中不少人是禪宗的著名居士。隨著宋室南遷,李氏子孫流寓其高祖李遵勖封(食)邑浙東天台,隱居於赤城山南麓、天台城北的永寧村。濟公之父李茂春,目擊朝廷腐敗,棄官隱居經商、念佛,為人淳樸厚重,樂善好施。

  永寧村在古城北門外,濟公家就住在赭溪畔。濟公李氏家族人丁不很旺盛,但因曆世仕宦,家境富裕,也稱得上是天台的望族了。赭溪西岸的一大片田地(現都已建成一片民居了),就屬於這個家族所有,至今人們還稱作“李家垟”。發源於北山的赭溪是孩童時濟公看水碓舂米、捕魚游泳玩耍的好去處。石墻頭邊上有“隴西園”,古時這裏是濟公李氏的私家莊園。抗戰時在此處還設立過“忠烈祠”。

  濟公李府祖居隨著歲月沖刷,滄桑變遷,最後湮沒淪圮。歷代故鄉民衆敬仰濟公,感戴其德澤,屢於遺址修建濟公佛院、濟公亭、石墻橋等紀念之所,冀望重光“活佛”聖迹,顯彰濟公聖德,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今逢盛世,物阜民殷。天台縣人民政府爲挖掘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弘揚濟公文化,讓濟公精神千秋永傳,決定在石墻頭複建濟公故居,讓雲遊四方的濟公在故鄉有一個真正的“老家”。修復後的濟公故居,向世人展現了充滿南宋時代氣息、蘊含浙東地方建築風格和仕宦人家宅第格局的一軸畫卷。濟公故居占地16畝,建築面積6310平方米,景區由永寧村口雙牌樓與觀霞閣、濟公李氏祖居和隴西園三大部分組成,宅第街坊與樓台亭閣水榭園林薈萃一體,內聚佛國之靈氣,外擷仙山之精華。中國話劇院著名演員“活濟公”遊本昌先生在專程回天台“老家”探望故居時說:“濟公故居修復得好!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可以讓民衆看看當年濟公是怎樣毅然捨棄如此富麗堂皇的百萬家財,走上了一條雲遊四海、扶危濟困、彰善罰惡、救民於水火的濟世之路,從中體會濟公從人到神、從李修元成爲濟公‘活佛’的變化歷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